似有似无的诗意迷宫——评尹才干诗歌《题西川》股票配资官网交易中心
/
题西川
◎尹才干
/
西川之上无西川,
西川之下无西川。
子在川上曰:
何时有西川?
/
注释:唐代时的“西川”,现代对应中国四川省中西部地区,核心区域包括成都平原及周边。
尹才干诗歌《题西川》
展开剩余72%尹才干游广元剑门关后,写下短诗《题西川》。此诗虽短,却以极简的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语义迷宫。全诗仅四句,却通过重复、悖论与典故的叠加,呈现出对“存在”与“认知”的深层追问。
一、语言结构的自我解构
诗歌以“西川”为名,却开篇便否定其存在:“西川之上无西川,西川之下无西川。”两句通过空间方位的对立(上/下)与同一词汇的反复使用,形成一种逻辑上的闭环。这种结构既似禅宗机锋,又接近后现代语言的自我消解——命名的同时又在颠覆命名,暗示“西川”并非具体地理,而是存在于语言与想象之间的符号。
二、对经典意象的颠覆性重构
第三句“子在川上曰”直接化用《论语·子罕》的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”,但原典中孔子面对流水感叹时间流逝,此诗却将追问转向空间存在:“何时有西川?”原典的线性时间被替换为对空间本质的质疑,既打破传统咏史诗的抒情模式,又赋予典故新的哲学维度——并非感叹逝者如斯,而是叩问“存在”何时成立。
三、虚无与存在的辩证
全诗的核心矛盾在于“西川”的虚实之辩。它既被语言命名(诗题即“题西川”),又被诗句否定(无西川),最终以问句悬置答案。这种悖论暗合道家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思辨,或佛教“色即是空”的观照——西川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知与表述,而非客观实体。诗人或许借此隐喻所有历史、地域乃至文化概念的建构性:它们存在于叙述中,而非绝对真理。
四、留白与开放的阐释空间
末句“何时有西川?”将答案抛给读者。这种开放性是诗歌的精妙之处:它可能是对政权更迭中“西川”名实变迁的历史诘问(如西川作为唐代方镇的名存实亡),也可能是对个体认知局限的反思(我们何以确认某物存在?)。诗句在简约中承载多重解读可能,形成诗意的增殖。
综上,《题西川》以看似游戏的文字构建了一座形而上的迷宫,在解构语言、重构典故的过程中,触及了存在主义与东方玄学的交汇点。它提醒我们:所有命名皆具临时性,所有意义终需在追问中重新确立。(元宝)
尹才干简介
尹才干(1962— ),四川武胜人。以创立“文趣学”、“十六行诗”、开拓“图像诗”著称,被誉为“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”。
代表作《两重天》被评价为“中国当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微型杰作”股票配资官网交易中心,与北岛《回答》、顾城《一代人》共同构成“1970年代精神史的三棱镜”。开创的图像诗学“展示了汉字诗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”。
发布于:四川省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